2019-12-10 15:55:46
有量有种有胆识,也有技术。但是具体怎么去做,卢厂长还是觉得两眼一团漆黑。
卢厂长找来张弓,把工厂里的师傅都召集到一起,开始搞研发。
底板侧板怎么做,出声孔安排在什么位置最好,这一切都要去一一论证,记录数据。
没昼没夜的去尝试,期间作废了许多张古筝。虽然有些可惜,但是经验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、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出来了。
就这样,过了一段实验阶段,第一批实验品出来了。
卢厂长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批古筝。
但是卢厂长并不急于去卖钱,他得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。
他就和张弓一道,把做出的几件古筝,送给了几个古筝圈的熟人。让她们试试古筝,提一提意见。
这其中就有王小平、陈澄这些日后的古筝名家。
随后,卢厂长开始制作第一批真正算作“商品”的古筝。
卢厂长如今回忆起来,总是说,自己的厂能开起来,主要靠两个人,一个是自己,另一个是张弓。
因为自己的胆识,第一批古筝做出来了。
但是少了张弓的推波助澜,这个事情可能也不会那么顺利。
张弓自己弹古筝,有古筝学生,会制作古筝,也认识古筝圈的人。
第一批古筝出炉之前,张弓就已经跟潘妙兴联系过了。潘妙兴答应收购第一批的所有古筝。
潘妙兴,古筝演奏家,古筝制作大师,1983年的时候,在上海市民族乐团任职。
卢厂长的第一批古筝,经由张弓老师的牵线搭桥,卖给了潘妙兴。
卢厂长回想起第一批古筝出厂时候的场景,仍是激动不已。
当时古筝做好漆好之后,就打电话给潘妙兴。
确认之后,厂里的师傅穿弦、打包,然后联系货车,连夜发往上海。
第一批送到上海的古筝,一共15台。
在古筝学习人数寥寥无几的1983年,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了。
就这样,卢厂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,制作成了第一批古筝,做成了第一笔生意。
编者按:【忆筝嵘】为先河古筝策划的一档专栏,将会为大家介绍先河古筝37年的发展历史,本期为第14期